中国上古史:(四十一)帝尧的洗脑运动

宅酷小说首页中国上古史 作者:王威
找不到好的配图,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一下。

可在评论区留链接。

——————————————————————

30、洗脑运动



中国儒家的这种想当然尔的作风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大大爆发,孔子孟子荀子吹捧起尧舜禹,那都是一套一套像顺口溜一样的,很是误导后人。

是以我们大可不必把《荀子》的那句话当真。

但是多少也反映了,帝尧之时,黄帝王朝的刑法应该是比较粗略,可能大致也是杀人之类的重罪那么几款,粗略到实际上受到刑法制裁的人并不多。

此外,还要强调一点,刑法和法律是两回事。黄帝王朝到帝尧时代,其实还处于有刑无法的阶段。

对于中国法律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西汉的一个法学家郑昌总结的比较好——

上古时代贤明的圣人们,之所以立下法律,确定刑法,乃是为了在王朝陷入衰乱世之困境的一个补救措施。

人类啊,只要有血气,一定会有彼此起争竞的心。

在原始时代,先民们通过群居协作来战胜自然,在遥远三皇时代并没有什么法律。进入黄帝王朝,有了君主官长,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统治者着手拟定了刑罚。[1]

黄帝王朝之法律真正成型,还有待于帝舜任命的大法官皋陶。(这个后文再讲)

盘点帝尧最伟大的贡献,比拟定刑法意义更重大的,可能也就是“教化”。

教,比较好理解。即指教,教导,教育等。

化,复杂一些。不单纯是感化、开化。

首先,化有变化之意。转移人心风俗;

其次,化有渐变之意。潜移默化。

第三,化有及时之意。有针对性、及时施教,春风化雨。

以上的化的三种定义,其实都是从褒义的角度去谈的,如果换个难听的角度去看,又是什么呢?两个字——洗脑。

要是按照今天人的角度来看,教育一个人已经很困难了,再要给一个彻底的洗脑,就难上加难了。

当然,上古时代和今天是很不一样的。

今天资讯异常发达了,政府要给公民洗脑就难了,所以教化这个词的用途往往是用在对一个被囚禁的罪犯进行洗脑教育。

毕竟一个人被囚禁了,自然接触不了外部信息了,洗脑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大大提高了。

黄帝王朝历任君主,说起来对各种文物制度,还不是留心。对于抗拒黄帝王朝的各族,采取的措施就是武力征服。

可是武力征服向来是不得人心。

要让各族形成对黄帝王朝的向心力,那么统治者第一要务,当然是对全民进行洗脑教育,使得各族增加对黄帝王朝之国族认同。

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进行爱国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

帝尧呢,便是第一个有意识去这样做的君主。

在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统治者已经莫不将“教化”当成长期之国策。

关于教化的效用,《礼记》说的很好——

所以啊,礼作为给人民系统洗脑(教化)的一种手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教化)可以将那些和官方意识形态对着干的异端思想扼杀在摇篮中。

不用费多大劲就能让老百姓渐渐的明白什么是对国家有利的,什么是对国家有坏的。[2]

后世之“教化”是立体的多方位的,综合了各种有形无形的手段,既有君主的宣谕,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

总之,是个很系统的洗脑工程。

西汉的贾谊是这样总结的——

如果统治者不致力于推广官方意识形态,那么各种异端思想就会都跑出来迷惑老百姓。

到那个时候,统治者即便动用残酷的刑罚,也无法吓阻老百姓了。

这是因为啊,统治者辛辛苦苦设定的第一道堤防被冲垮了。

上古时代,贤明的君主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当他们坐上宝座治理天下,没有一个不以推广官方意识形态为第一要务。

他们为此拟定的具体措施就是在京城设立了国立大学,在郡县一级设立普通学校。[3]

注意贾谊的最后一句话,很重要。

因为设立学校以教化万民这个点子,就是帝尧想出来的。

帝尧设立的学校,叫做“庠”。

“庠”这个字是怎么被造出来了的,它从广从羊,广就是房屋,也就是说庠就是那时候部落里头专门养羊的地方。

养羊这种事情,不是体力活,谁来干最合适呢?

31、老有所养



帝尧时代,青壮人口都是打战了,妇女成了劳动主力大军,采集射猎都包办,养羊这种事情,由劳动力较弱的老人担当起来了。

新石器时代,文明程度虽然提高了,但是由于食物简陋,半饥半饱,加之自然灾害,酷暑严寒,毒蛇猛兽的侵害,以及疾病、传染病的肆虐,再加上部落战争,其平均寿命是比较短的。

比如6000年前的半坡人的平均寿命也只能到30~40岁。

经过匆匆考验能活下的老人,往往在部族地位很高的,这种尊崇当然是基于羡慕了,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活的时间越长,经历的事情就越多,经验自然就更丰富。

一个部落上如果出现长寿的寿星,那么,大家会把他当成活字典来请教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注重养老的原因。因此中国人养老的历史很长,甚至在老分几个年龄段、老该怎么养、老人享受什么样的规格待遇等等这些问题上分的很细。

从年龄段来分——

六十岁开始进入老年,可以指事使人了,不必事事躬亲;

七十岁已人老体衰,应该传交家事,委付子孙;

八十、九十成耄耋老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自控力差,行为像小孩;

到了百岁,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刻都要依赖子孙的供养和照顾。[4]

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该怎么养呢?

五十岁老人,吃的粮食与壮人要有所不同;

六十岁,要储备着隔宿的肉类,以应不时之需;

七十岁,美味的食物要预备双份,不使之匮乏;

八十岁,要经常供奉珍贵的土特产之类滋补的美食。

九十岁,人老食饮无时,或急求立得,故水浆、食物不可须隔离卧室,如老人出游,最好是携带食物跟着他。[5]

这是饮食上面的规格了。

老人的地位又如何呢?

五十岁可以拄杖於家,

六十岁可以拄杖行於乡里,

七十岁可以拄杖行於国中,

八十岁可以拄杖去朝君,揖之便可退出,不必等朝事结束。

九十岁,天子若有事请问,就到你卧室求教,还带来珍贵的慰劳品。[6]

政府还规定了——

五十岁就可以不参加修筑城垣、道路等劳役,

六十岁就可以不应微服兵役,

七十岁可以不参与接待宾客的事务。

八十岁,主祭祀可以由儿子代理。

在这种风气之下,对于老人,即便贵为人君,也尊崇有加。政治待遇是很高的——

八十岁接受国君所赐,只要坐在地上(古代席地而坐)以首叩地两次即可,务必起立行再拜大礼。至九十岁,则可以让别人代自己拜受君命了。[7]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周王朝时代的制度,很完善了。

这些制度应该是从上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礼记》就记载了这些制度从上古虞(舜)夏(禹)殷(商)三代一脉相传,以至于今。

在帝尧时代,老人一直呆在养羊的“庠”旁边看管羊群,的同时,往往也照看孩子,孩子总是要问七问八。

于是老人就开始——隆隆恶狗,讲起很多自己经历的或者编出来的故事,来教育孩子。

于是这个地方就很自然成了学校了。

当然,到了后世,庠这个名字留下来了,老人也留下来了,至于羊么,可能就不管啦。

由于庠在部落的地位的提升,它的建制规模自然而然扩大了,有堂有室。[8]

当外族的人来拜访做客的时候,本族的人也往往选在庠的大门口迎接客人。[9]

庠就此成了一个部落提供教育、交际、养老等多功能场所。

当然,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养羊,但是学校是那个部落都需要的,因此又了“米廪”

米廪就是粮仓,管理米廪的自然是老人。

人类只要有了学校,知识就能在这里累积并得到传播。

这点,对文明之演进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学校,有了聪明的老人当老师。

可是并不是每个部落都有尊老的习俗。

对于老人的宝贵经验,正常人往往爱听的听听,不爱听的就跑开了。

要如何让大家重视老人的作用呢?

帝尧觉得自己应该以身作则,所以他即便贵为君主,对于有智慧的老人向来是不耻下问。像尹壽、許由、善卷等人,都是,礼数非常的周到。

黄帝王朝各族的人民一看,连帝尧都这么尊敬老师,大家自然更要认真学习了。

因此了,黄帝王朝时代的学校,虽然不像现在这么设施齐全,师资完备,但是所取的作用比现在可大多了。

自然的,黄帝王朝统治就越来越好了,人民甚至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1]圣王立法明刑者,救衰乱之起也。夫有血气,必有争心;群居胜物之始,三皇无为之代,既有君长焉,则有刑罚”。——西汉郑昌《上疏文》

[2]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礼记·经解》

[3]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贾谊《全汉文》

[4] “六十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

[5] “五十共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寤,膳食从於由可也”——《礼记·王制》

[6]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若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藏”——《礼记·王制》

[7]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

[8]庠之制有堂有室也。——《仪礼·乡射礼》注

[9]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礼记·乡饮酒义》。注:“乡学也。”



AI画出你的梦——微信小程序画梦器

站长推荐:
    首席御医
    盗墓笔记重启
    中国野史
    盗墓笔记南部档案
    海盗鬼皮书
    接阴人
    阴阳诛天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万山极夜
    雨村笔记
    花夜前行 无声落幕
     灯海寻尸
    空亡屋
    噩梦集
    凶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