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史:(十四)共工氏之雄起——日月既乱,天下乃兵

宅酷小说首页中国上古史 作者:王威
1、称霸一方共工氏之历史源流

2、共工氏与祝融氏的南方争霸战

3、共工氏的水师

——————————————————

看完觉得有趣的同学,请随手给个【赞】,上古史题材关注的人少,欢迎安利。分享到微博或微信上。谢谢大家。

——————————————————

【共工氏】







半坡文化中之陶片,画的乃是一兼具测定历法之功能的图腾柱,当为最原始之华表。


羊角华表柱复原图,为四段八节,可测量四时晷影。

选自陆思贤的《神话考古》



炎帝一族到了南方之后,由于南北之差异,旧历法的问题就更大了。

大的什么地步呢?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失常,日月星辰运行的逆乱。

天与地都遭殃了,彗星降下的伤害,以致山陵败坏,渊泽溃决。

东边的国家有大难(帝颛顼带领的少昊之国正逃避着洪水呢),西国也一样,还有兵灾。君主本人也要倒大霉。

由于彗星造成天灾,使得人民废毁三时(春夏秋田地劳作,故称三时)的常规农作,败坏四时的行事,以致人民不能安居乐业。[1]

炎帝一族对天文历法并不在行,只能仰赖当地的大族、自己的亲家祝融氏。

于是炎帝一族就下令祝融氏集合“四大家族”的后人,主持研究新历法的工作。

他们科研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认定了天有三重[2]。

这当然是基于想象,不过就认识到宇宙之浩瀚这一点来说,对后世影响莫大,以至于衍生出九重天,乃至于三十三重天的说法。

也正因为此,黄帝一族的昆仑山作为通天之神山,也有了三层结构,由下而上,递次为凉风之山、悬圃、太帝之居。

二是计算出神农王朝疆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距离(四极)[3]。

古代观测天文,总是需要到处跑,要找到一个适合的观测点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同样高度的柱子,在不同的地方,太阳的投影的长度不一致。

解决的办法就是相同的时间,在四个不同的地点,树立四根高度相同的柱子,这样才能得到最可靠的数据。

到了唐代玄宗时期,一行为了制定比旧历更精确的《大衍历》,也是这么干的。[4]

祝融氏主持的研究新历法,在完成了原始数据收集工作,就陷入了困境了。

这一困境是因为观测对象不同所带来的差异而造成的。

我们今天通行的历法是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太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观测太阳可以确定一年有多少天,但是却有个要命的问题,就是无法确定月份。

因为一个月份,等于是月亮完成一次盈亏圆缺。

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叫做太阴历[5]。

它的每一个历月都近似等于朔望月,每个月的任何日期都含有月相意义。历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

也就是说,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相差十天。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

祝融氏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而倍感绝望的时候。

有人却躲在一旁偷着乐。

这就是共工氏。

解决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的矛盾,对于共工氏来说,可以说是小意思。[6]

共工氏一族历史也很古老了,早在伏羲王朝时代,就被授命管理神山不周山的天柱。

这一族因何被如此看重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共”和“工”这两个字。

前面说过了,上古人取名字是很有讲究的。

共,有好几种写法,一种是xx,双手交叉,向天高举,可以是在膜拜神灵。另一种则是艹,可能是双手环抱于胸前,估计也是膜拜神灵的姿势之一。

由此衍生所造的汉字有“供、恭”等。

这样的“共”和作为顶天立地测量日影的柱子“工”联系起来。

不言而喻,共工氏一族乃是是一个极度虔诚,世代守护天柱的宗教狂热分子了。

“共”还有一种写法是上面一个长长的石头,口,下面xx,合起来就是双手举起大石头,做什么呢,当然就是营造土木工程了。

也就是说,这一族从很古早就擅长建筑了。

我们看中国汉字,举凡和建筑有关的,都离不开“工”——

抬重物是“扛”;

用斧头砍树是“攻”;

用力工作是“功”;

盛水的陶器叫做“缸”;

从这个意义来说,“共”和“工”的结合又告诉我们,共工氏一族所掌握建筑技术之先进为各氏族所公认了。

上古时代,需要修建的大型建筑,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诸如高昌京之类的宗教祭祀场所。二是治理水患所必需建造的各种各样拦截围堵洪水的堤坝。

上古之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入定居时代,肯定是要逐水而居的。各大文明概莫能外。

而能够在水边长期的带下来,则必然要承受的起水患,而治理水患,自然也就离不开擅长治水的共工氏一族。

可是这么说,在这本书中,所谈论的各氏族中,掌握各种各样科技最全面的当属心灵手巧的共工氏一族。

科技领先,而又信仰虔诚,则共工氏一族独步天文历法之学,便是理所当然了。

【南方争霸】

共工氏是怎么解决这“十日”难题,今不可晓。但大致应该采取的是“置闰”之法。[7]

“十日”难题导致四时失度,现在共工氏创设的闰制,协调四时与12个月太阳历和太阴历之间的时差,使四时与日月运行步调一致,终使年岁有序;[8]

上古有个传统,就是天文历法学一有发展,就会定出一个新的官职出来,然后再制定一族人专心研习他。于是就有了“十日”一族。[9]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炎帝一族对共工氏佩服啊,论功行赏,马上给共工氏送上本族地位最高贵的女人。

于是,共工氏也得以拥有了炎帝一族的血统。

炎帝一族这个做法呢,叫做两面下注。

中兴神农王朝,看来仅仅靠自家人是不行了。

只不过,炎帝一族算盘打的再响,也比不上形势变化快。

炎帝一族之所以能在南方立足,一来是神农王朝历史很悠久了。这是软实力。二来呢,他的兄弟黄帝所创的黄帝王朝建基北方,保持着对南方各族的震慑。这是硬实力。

只是归根结底,软实力从来没有硬实力来的实在。

当黄帝王朝因涿鹿大地震陷入瘫痪状态,炎帝一族在南方也就江河日下。

反倒是祝融氏和共工氏都有了炎帝一族的血脉,各自做大,号令各部族就更为理所当然了。

此时炎帝当已死,共工氏和祝融氏都想当老大,两族又都和炎帝一族通过婚,论起家门,谁也不服谁。

于是,很简单的逻辑又开始上演了——

不服,打到你服为止。

共工氏和祝融氏为了争夺南方霸主之位,大打出手了。

多年的明争暗斗终于公共化了。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南方争霸战揭开了帷幕。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帝颛顼迁都于濮。[10]



祝融氏像,汉砖
楚帛书摹本,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丰富而庞杂。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即四时令神。
战国楚帛书乙篇
祝融氏的势力范围很广阔,据有今天湖南湖北一带。

那么共工氏的地盘又在那一处呢?

共工氏这一族擅长于治水,族长又是超级大巫师,河洛一带有多处山川河流以共为名。

共工氏将本族兴起之地,山称之为共山,水称之为共水,谷称之为共谷。[11]

这个地方据考证在今河南辉县市。[12]

辉县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山,河流两岸有肥沃的田地和丰富的水源,是个定居的好地方。

但也有个要命的问题,那就是那时的黄河的在出孟津之后流向东北,从天津附近入海。

黄河在盂津以上,行于高山峡谷之中,孟津以下,则奔腾于广袤的平原之上,无所约束,四处游荡,一到汛期,便成水患。

共工氏世代居住于此,自然修炼出治水的好本事。

当然,那时候的防洪工程,大抵是修筑一些简单的堤埂,也就是把高处的泥土、石块搬下来,在离河一定距离的低处,修一些简单的土石堤埂。

有了这些堤埂,把居住区以及附近的耕地保护起来,用土挡住洪水的漫延。[13]

当然,这样的堤埂暂时抵挡一下洪水,没问题。

遇上大洪水就不顶事了。只好暂时上山躲避。

共工氏由于擅长治水,在各氏族部落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从伏羲王朝开始,到了黄帝王朝,共工氏一族之影响力日渐扩展,其族众播迁之地一直延伸到湖北湖南一代。

上古之时,尚无领土之概念。因为天地茫茫,皆未开辟,到处都是飞禽走兽,人类在定居点群居才能确保安全。

这些定居点星罗棋布,共工氏因此得以和祝融氏或隔山相望,或隔水相望,共居于一地,而彼此相安。

漫长的岁月中,两族之势力各有消长。

祝融氏作为祭祀南方和祭祀夏季两项祭祀专有权的部族,极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共一万二千里。

而共工氏长于治水,各族一遇水患,便往相求,也促成他成为南方霸主。[14]他的势力范围沿着黄河中上游拓展,天下共主之位一度触手可及。

春秋时代,齐桓公请教他的大臣管仲:“从燧人氏以来,历史上的重大经济筹算,可以讲给我听听么?”

管仲回答说:“从燧人氏以来,没有不运用轻重之术治理天下的。

在共工氏当政的时代,天下水域占十分之七,陆地占十分之三,他就利用这个自然形势来控制天下。

到了黄帝当政的时代,努力除掉各地的武装,限制他们制造武器,烧山林、毁草薮、火焚大泽、驱逐禽兽,实际上都是为控制他人,这然后才得以统治天下。……”[15]

在管子的答复中,共工氏似乎在黄帝王朝建立之前一度领有天下。[16]便制定了典章制度,设立各种各样以水纪名的官职。[17]

那应该是共工氏一族最拉风的时期。可惜时代太久远了,没有更多的资料。

一个平常人只要拉风过一次,就会永远惦记着曾经拉风过的日子。

部族如此、民族如此、国家也如此。

(现在,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还很有人羡慕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的赫赫武功么,整天看着古代的疆域图,惋惜着这块地曾经是我们的,我们曾经曾经多么多么的拉风。)

共工氏自然也不能自外,很想抓住炎黄二帝相继辞世的权力真空期,狠狠地拉风一把。

此时在共工氏的心中,只要打败了祝融氏,就可以一跃崛起,成为了南联盟盟主。

成了南联盟霸主,是不是就满足了。

所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这么多年来,青阳主政的少昊之国,无所作为,还能稳居东方盟主,和共工氏一族并驾齐驱,已经让共工氏很窝心了。

现在,少昊之国因大洪水而迁都于濮,和共工氏的地盘接壤。

共工氏眼见帝颛顼窘迫之境,加以上代炎帝失位之辱(他自身因和炎帝一族通婚,有了炎帝一族的血统),油然兴起了王霸之心。

像共工氏这样的人物,帝颛顼自然是无望让他屈尊成为臣属了。既然选择的余地有限,也就只能起用重氏。

当帝颛顼在濮安顿下,更马上感觉到共工氏作为炎帝支裔,对于黄帝一族的敌意。

祝融氏和共工氏其时打得真酣,对于势力范围出现的帝颛顼,虽然在意却不上心。

随着战事的扩大,共工氏一族占据黄河中上游,他们善于治水,发动水攻,自然是预料中事。

其时共工氏应该建立起了中国人第一支强大的水师[18]。

《史记·补三皇本记》上说在这场南方争霸战中,共工氏一族“以水乘木”,当是指共工一族已经能在水面上驾驭舟筏之类简陋而原始渡水工具,借此向祝融氏发动攻击,频频得手。

水师有个特点,就是可以顺流直下,飘忽无踪。

先民都是逐水而居,祝融氏麾下之部族自然很容易受到共工氏的攻击。等祝融氏反应过来,集结反击的时候,共工氏则再此舍岸登筏,扬长而去。

如此反复,祝融氏再强大也抵挡不住了。

祝融氏不甘失败,脑筋也转得极快,在战场上军事失利,并不意味着全部。还是可以通过政治上的外交斡旋赢得转机。

于是祝融氏把目光投向了正在濮忙于抗洪救灾、招抚流民的帝颛顼。

帝颛顼却迟迟未予答复。毕竟立足未稳,贸然卷入争端,结局恐怕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怎么办,凉拌。

隔岸观火、静观其变,才是上上之策。

当然所谓这个上上之策,并不是帝颛顼所能拿的主意。而是帝颛顼手底下握有具体实权的各位族长的主意。

帝颛顼之所以当上少昊之国的君主,说的好听一点,就是受命于危难之时。说的难听一点,则是典型的替罪羊。

[1]惟十又□,月則贏絀,不得其當,春夏秋冬,□有□常,日月星辰,亂逆其行。贏絀逆亂,卉木亡常,是謂妖。天地作殃,天棓將作傷,降于其〔四〕方,山陵其丧,有渊其潰,是謂悖。悖歲□月,內(入)月七日八日,有電、芒、雨土,不得其參職。天雨□吝是逆月,閏之勿行。一月、二月、三月,是謂逆終亡,奉□□其邦;四月、五月,是謂亂紀亡,□朢。亓(其)歲:西國有吝,如日月既亂,乃有爽惪;東國有吝,天下乃兵,□于其王。——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2] 《淮南子?坠(地)形篇》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就是“三天”的结构。

[3]祝融使四神“奠四极”,“四极”是指地的东南西北四方的尽极之处。

他的这项地理勘察工作,为后世历代所奉行,到了大禹时代,中国人似乎已经第一次测量出自己的国土面积。

《淮南子?坠形篇》上就说“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地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4]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起,一行主持大规模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其中以南宫说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组观测最有成就。他们在今河南省四个地方测量了当地的北极高度,夏至日影长度,又测量了四地间的距离。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5]世界上现存阴历的典型代表是伊斯兰教的阴历

[6] 中国之数千年来遵行不废的历法乃是夏历,俗称为农历。夏历就是兼顾太阴与太阳之历。

[7]事关天文历法之学,笔者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第一次提到闰法的是《尚书·尧典》,上面就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个方法估计就是共工氏搞定的成果。

[8]共攻(工)夸步十日,四寺(时)□□,□神则闰,四□毋思;百神风雨,晨(辰)违乱 (作),乃逆日月,以转相□思。又(有)宵又(有)朝,又(有)昼又(有)夕。——长沙子弹库楚帛书

[9] “十日”族后来和黄帝王朝主掌历法的羲和一族通婚,到了帝尧年间,共工氏一族被彻底打压,十日一族也受到牵连。此时十日一族,已经分化为十个部落,最终起而反抗,却被帝尧派后羿以强大的兵力,彻底镇压荡平之后,扶立十日族中比较听话的一支后裔,其他的九日则名之为九婴。

《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10]:“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淮南子·天文训》。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史记·补三皇本记》。治上古史者持论要么是共工氏与帝颛顼战,要么是与祝融氏战,就笔者看来,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混战——三族争霸战。

[11] 《水经注·清水》云:“共伯既归帝政,逍遥于共山之上。山在国北,所谓共北山也。”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山海经·中次一经》

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 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山海经·中次六经》

[12]此地距离帝颛顼所定都的濮阳,航空距离为110公里,两地如此之近,因此而起摩擦倒是可以理解的。

上古史专家徐旭生就认为:“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潜夫论·五德志篇》以至于把他同颛顼相混。‘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共工氏如果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与共工战才有可能。”

[13] 《国语·周语》曰:“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堕高湮庳,以害天下。”

[14]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

[15]齐桓公问于管子曰:“自燧人以来,其大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燧人以来,未有不以轻重为天下也。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至于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实以益人,然后天下可得而牧也。——《管子·揆度》

[16]对于共工氏在上古时期的拉风表现,典籍也多有记载,《礼记·祭法》上就说:“共工氏霸九州”,郑注:“在太昊、炎帝之间。”

而《汉书·律历志》则说:‘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17]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18] 《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AI画出你的梦——微信小程序画梦器

站长推荐:
    首席御医
    盗墓笔记重启
    中国野史
    盗墓笔记南部档案
    海盗鬼皮书
    接阴人
    阴阳诛天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万山极夜
    雨村笔记
    花夜前行 无声落幕
     灯海寻尸
    空亡屋
    噩梦集
    凶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