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史:(八十九)堵疏结合之治水

宅酷小说首页中国上古史 作者:王威
昨天的送书活动,想参加的同学继续,补充一些细节,抽奖就交给我的朋友随机去选,6月1日送出。送给粉丝一套书《话说民国》全六卷 - 王威的文章 - 知乎专栏



好了,闲话表过,继续我们的《上古史》之《族天下》第三卷《大洪水》





正统官方第二次提到鲧氏罪状的《国语》的《周语下》。

事件的背景是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和洛水争流,水位暴涨,即将淹没东周之王宫,周灵王打算堵截水流。

太子姬晋劝谏道——

不可,我听说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不毁坏山丘,不填平沼泽,不堵塞江河,不决开湖泊。

为什么呢?

山丘是土壤之聚合,沼泽是动植物之家园。江河,宣泄的是地气。湖泊,是水流交汇之所在。

天地生成的时候,土壤堆积而成高处,低处形成了沼泽。高处的的山川、谷地,正好宣泄地气,湖泊洼地位于低处,让动植物都滋润的生长。

因此上,土壤聚合在一起不离散,生物就有了家园。地气不沉滞那么河流就不会造成水患。

而人民也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积累财富,取用万物。死了,也有埋葬的地方。

啊,既没有夭折、疾病之担忧,也没有饥寒匮乏之顾虑,因此君民上下,才能互相团结,以防不测。

古代圣明的君主,在这上面,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的。

上古之共工氏(帝颛顼时代的共工氏)则背弃了这种治国之道,他沉湎于享乐,在肆意妄为中葬送了自己——他居然想堵塞奔腾不息的百川之水,坠毁山陵,填塞沼泽,这种行为危害了天下人。

很自然地,老天爷不会保佑他,老百姓也不会帮助他,于是祸乱并起,共工氏也因此灭亡了。

到了黄帝王朝帝舜摄政时代,崇伯鲧氏胡作非为,结果重蹈共工氏之覆辙,最终被帝尧处死在羽山。

鲧氏的儿子大禹,知道鲧氏治水的方法不对,于是改弦易辙,效法天地,类比万物,向老百姓求教,顺从天下人之意愿。

在共工氏的后裔四岳辅佐下,大禹顺应地形之高下,疏通河道,去除淤塞,使得流水在低处交汇,滋润了生物。

最终,九州岛之高山得以保全,九州岛之河流得以疏通,九州岛之湖泊被限制在固定区域,九州岛之沼泽得以丰富。九州岛之平原得以平整,九州岛之百姓得以安居,四海得以畅通和合。

……[1]

这位太子晋后面还啰嗦了一大堆有的没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啰嗦,难怪他父亲最后不采纳他的意见。

然,就这些对话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鲧氏之死,乃是因为治水无功。属于本职工作没做好。

只是这个原因是很不成立的,因为鲧氏的前任共工氏也一样治水无功,却没有被杀。

不过呢?太子晋这段话里头,有个观点,颇值得注意。

他分析了鲧氏治水失败,而鲧氏的儿子大禹却取得了成功的原因。

这个原因成了历代正统之说法,即便今日之学者,也颇有认同者。

什么原因呢?

鲧氏治水,要诀在于一个“堵”字。

失败也失败在这个“堵”字上。

而大禹治水,要诀则在于一个“疏”字。

成功就成功在这个“疏”字上。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这是后世之人,低估了黄帝王朝治水专家鲧氏的智商和经验。

要知道,鲧氏一族治水,至少累积了几百年的经验。

“人不给水出路,水也不会给人出路”,这都是治水的基本常识了,鲧氏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洪水陡然来袭的时候,要应付这种紧急情况,只能靠“堵”,“堵”的住了,才能争取出时间来去“疏”。

洪水为什么会泛滥,就因为江河之主流和支流交汇了,让水位急剧上升,导致原有之河道无法容纳。

要泄洪的话,就要先从减少水的流量入手。

就要比管理城市交通。在十字路口出现拥堵的情况了,怎么办?

就得亮起红灯,让左边的道路先堵上,右边车道的车辆赶紧放行。

放行告一段落了,再堵上右边的车道,放行左边的车辆。

如此交替,则多数情况下,交通是可以得到疏通。

治水也一样,从来是堵与疏相结合,不可能仅仅依靠单纯的堵和单纯的疏而便能达到目的的。

但是这种“堵疏结合”的办法也有失效的时候。

就如同在北京,要是真遇上了交通高峰,在某些地方,堵你个三四个小时,那是一点也没商量的。

治水也一样,遇到十年一遇的洪水,“堵疏结合”的办法很有效。

要是遇上“百年一遇”的洪水,以黄帝王朝时代的科技水平,是没办法解决的。

即便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全体中国人都还紧张的够呛。

而黄帝王朝帝尧时代的大洪水,那可是千年一遇,甚至有可能是万年一遇的大洪水,让鲧氏怎么治,没法治,多数时候只能聊尽人事而已。

至于他的儿子大禹也不是后世传说的那么牛逼,他之所以治水成功,秘诀无它,时间而已。



[1]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锺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锺其美。是故聚不阝也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沈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也,合通四海。——《国语·周语下》



AI画出你的梦——微信小程序画梦器

站长推荐:
    首席御医
    盗墓笔记重启
    中国野史
    盗墓笔记南部档案
    海盗鬼皮书
    接阴人
    阴阳诛天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万山极夜
    雨村笔记
    花夜前行 无声落幕
     灯海寻尸
    空亡屋
    噩梦集
    凶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