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知道不知道共工氏搞鬼呢?
知道。
他和共工氏共事多年,了解深刻的很,在会议的前面就直接评价了他的为人,虽然没有当着共工氏的面。
国家元首这样直率评价自己总理,特别是在政治局常务会议上。又可见两者之间的抵触,由来已久,非至一日之寒了。
所以,后来帝舜接班实习期间,立马流放共工氏,肯定离不开帝尧的大力支持。
只不过目前帝尧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要将共工氏这样的元老重臣赶出政府中枢,整个政局肯定要激烈动荡。
帝尧有心无力之余,只好将最难做的事情留给后来人了。
就像后世南宋宋高宗晚期,知道要刷新政治,肯定要把老伙计秦桧的势力全清洗了。
可是没有力气,索性当了太上皇,让自己的接班人宋孝宗来处理这些事。
总之,一个聪明的政治家,要知道自己能力局限。如果做不到,则一动不如一静,让后来人去处理。
中国历史上不是有这么一句套话么——一代人有一代之事。[1]
对于大家的推荐,帝尧是不认同。当即否决,认为——
“唉!鲧氏这个人啊,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
这时候,大家都看着四岳了,在黄帝王朝的政治制度中,最高元首和国务院总理(百揆)的意见不和,那么四岳这几个方伯,就要发挥类似今日政协主席、人大委员长的制衡功能了。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摸索政治权力之制衡,经验是丰富的没话说,后来继黄帝王朝而兴起的夏王朝,其国家权力之象征,是鼎器。
为什么选择了鼎呢。无它,鼎有三足,离开了那一足,任何鼎都会站立不牢。这内中便隐涵我们祖先对权力制衡最朴素的认识。
现代人读古代的历史,很有一个要命的缺陷,就是太过于关注相权与君权之争,认为这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冲突的核心。
“一人之下,万为之上”,是宰相的殊荣;
“伴君如伴虎”,是宰相的尴尬;
“挟天子以令诸侯”,“敢把皇帝拉下马”,是乱世宰相的不臣之心。
事实上,即便政治制度演变至于今日,掌握实权的总理与最高国家领袖作为国家权力之最高峰,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个中关系复杂异常。
民众想象的庙堂之上,君相共同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和谐想象并不存在。真正的现实则是一场场激烈的、乃至于要以自己生命为牺牲的最顶级最复杂的权力游戏。
怎么让君权与相权之争不轻易的擦枪走火,走向白热化,则双方必然要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仲裁者。
而这个仲裁者的地位一旦被认可,不论是君,还是相,反过来则要去寻求影响仲裁者,让仲裁者站到自己一边。就此,权力之制衡,遂得以建立。
四岳,便是黄帝王朝的制衡者。
很有可能,在这次政治局常务会议之前,共工氏已经做了文武百官工作,而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是做四岳的工作了。
因此,这次会议帝尧算是被彻彻底底的伏击了。以共工氏完胜收场。
四岳是这么裁定的——
“起用鲧氏吧!试试可以,就用他。”
帝尧当此之时,无可奈何,当场授官,让鲧氏出列,说道——
“去吧,鲧氏!要谨慎啊!”按照《尚书》之记载,鲧氏的治水成绩则是过了九年之后,一如帝尧所预想见,成效并不好。[2]
(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最终导致了黄帝王朝最大的冤狱——鲧氏之死。要完美的解读这个问题,请大家期待族天下之第三卷)
在这次政治局的常务会议上,最惊奇的,我想很多读者都注意到,没有共工氏的声音。
这是怎么回事呢,很难想象,黄帝王朝最高层讨论接班人的会议,共工氏会缺席。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这是帝尧撇开共工氏,私下召开统一认识的吹风会。
这次会议,作为君主帝尧的努力,努力要把共工氏所掌握的文武百官和四岳搞定。
结果,开完了,帝尧深刻发现,文武百官和四岳在之前就被共工氏搞定了。
帝尧算是彻底给郁闷到了。他打定主意,要在日后和共工氏算总账。
(七千人大会之后,毛泽东和刘少奇、彭真算总账。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和彭德怀算总账一样。古今没啥例外哈)
鲧氏就这样被推上台面,这个人又是什么背景呢?
他能够在严肃的讨论接班人的政治局常务会议上,本身必定也是黄帝王朝各族中一方大老。
共工氏对于鲧氏的推荐,背后是出于什么打算。
帝尧为什么这么反感这个人,又为什么即便是这么反感的情况下,还是任命了鲧氏。
鲧氏这一族,最初乃是从今天四川一带走出来的。
中国之长城以南之疆域,历代之统一分裂,就地理因素来说,只有两处,一是长江。
因为长江这个天险的存在,中国一分裂,往往演变成南北朝形态。
就是最近的解放战争,国民党三大战役大败亏输之余,还梦想着和中国共产党隔江而治。
第二个地方,就是四川了。
所谓,天下为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说的,便是四川。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这是因为四川的整个地形是很封闭的,封闭到什么程度,即便是在解放前,它和中原的联系只有两条路。
向东经过重庆,沿长江抵达荆襄地区。
往北越过大巴山和秦岭可以抵达关中。
这两条路,都不经济,水路靠船,可是这条水路,顺流而入,轻松。逆流而上,在没有现代船舶的情况下,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
另一条路,全是山路,而且全都是中国境内最变态级别的山路,5.12汶川大地震,国家展开救援行动,如此困难,原因即在此。
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憋出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怪叫声,那都是值得原谅和同情的。
当然,封闭也有封闭的好处。
从四川境内的地理条件来看——
四川盆地内主要是由长江及其支流冲刷而成的冲级平原,河流众多,土壤肥沃,并且气候温和,降水充足,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适于农耕。
也因此发展成四川发展成中国之粮仓是必然的,这个必然呢,在进入战国之后就实现了,在李冰的主持下,修筑都江堰,四川成了天府之国。
有了粮食,人口滋生速度就比其他地区快了,人口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自然也上去了。
再加上封闭性的地理,它往往成为政府和人民避难的第一选择。
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时期,唐玄宗和唐僖宗先后两次入川。
最近的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再次成为陪都。
总之,四川封闭地形使当地建立的政权无外患之忧,发达的经济给了他们闭关称霸的资本。
四川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他的民族构成复杂,超过中国多数地区。
一般来说,上古时代,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各民族肯定是要走上兼并,融合之路,最终混血而出现一个主体民族。
黄帝王朝在中原地区便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四川呢,也不例外,但是他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种兼并、融合之路大大的延缓了,不像中原地区,一打起内战,没完没了的。
即便在今天,四川尚居住着彝族、藏族、回族、汉族、羌族等诸多民族。有着“中国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族聚集区”、“最大的彝族聚集地”等诸多头衔。
而在上古时代,四川的各民族构成之复杂,更是今人不可想象的。
根据今天专家考古之发现推定,黄帝王朝时代,四川的文化分为两大系——禹羌文化与氐蜀文化两个大系。
在距今天6000多年前至4500多年前的这段时间里头,属于古氐族的蜀山氏家族(后建立古蜀国蚕丛、柏灌王朝)与属于古羌族的夏后氏家族(大禹的先祖)均在龙门山北麓生活。
和黄帝王朝内部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一样,这两大部落联盟的关系是既有联合也有抗争。
他们分别占据龙门山东、西侧,讲和修好的时候,互相之间结亲通婚。争斗资源的时候,互相之间血腥仇杀。[3]
前面说过,帝颛顼自空桑迁都至于濮,也当是在这个时期。原本居住于华北平原的人类苦于海水倒灌,纷纷往高地搬迁。
而同时,青藏高原上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冰川前进的现象。在四川境内的岷江河谷附近的贡嘎山、四姑娘山的冰川也开始活动,产生了小冰河时期气候。
于是,这里居住于高山高原的人类,则纷纷往下跑。被迫进行全部族性的向低海拔地区的大迁徙,成为准“气候难民”了。
在灾难面前,柏灌王朝君主下令迁徙。为了不至于全军覆灭,他所组织的迁徙沿茂汶-土地岭-青片河-禹里-湔江到达古汶山郡地区。
在这里,四川各族重建国家政权。
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这里正是黄帝王朝影响力所能辐射到的西南最偏远的地方,我们知道,黄帝曾经派他的两个儿子青阳和昌意,分别降居到江水(今四川岷江)和若水(今四川雅砻江)。
于是华夏集团第一次和氐蜀集团发生了碰撞。这种接触最初似乎是以上层贵族之间的通婚实现的。
青阳在江水呆的时间短,后来被调去空桑领导东夷集团了。
而昌意则几乎下半辈子都在若水度过的,因此迎娶了蜀山氏的女儿。
这样,就避免了兵戎相见。[4]大家暂时在这块土地上和睦相处了。这对双方来说,其实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黄帝王朝这边,不正苦于涿鹿地震之后的政局动荡,对于最西南的边疆之掌控,鞭长莫及。
而柏灌王朝这边,都成了气候难民,人家肯和你和睦相处,已经所望非分了。
长期相处下来,氐蜀集团的文化水平是很高,但华夏集团也很先进,两者互补性应该是很强的。
这种文明的碰撞,就造成了氐蜀集团不再是铁板一块。分裂成两大块。
一块,保留本民族之特色,抵抗演变,属于古氐族的蜀山氏一族。这一族在柏灌王朝覆灭之后,又建立了鱼凫王朝。
鱼凫王朝应该也是经过了百邦林立的邦国时期,才在大约3700年至4000年前,整合各族建立起来的。
鱼凫王朝在成都平原上融合各族,其国以鱼族部落与凫族部落为首。
先在今四川温江一带发展,迁至广汉三星堆,集长期和平发展积累之力,更击败当地的濮人的部落联盟,建立了灿烂辉煌的鱼凫国都。[5]
据考证,鱼和凫当是两个不同部落的图腾,就如黄帝王朝之龙凤图腾,分别代表其中最强大的两只主体民族太昊氏和少昊氏一样。
另一块,则是和迁都到南方的炎帝一族通婚,有了古羌族血统的夏后氏(鲧氏之先)一族。[6]
他们无力与鱼凫王朝争雄,只好背靠大树好乘凉,选择了和黄帝王朝结盟,并接受黄帝王朝的领导。
[1] 当然,也很可能,流放共工氏这样一件大事,大局之操盘者,乃是帝尧,而帝舜不过是具体的主事者而已。
[2]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
“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尚书·虞夏书·尧典》
[3] (关于古蜀国之历史,详见族天下之第三卷)
[4] 。《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茂州石泉县”下载:“蜀山,《史记》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盖此山也”。
《路史·前纪四》引《益州记》说:“岷山禹庙西有姜维城,又有蜀山氏女居,昌意妃也。”
《路史·国名记》又说:“蜀山 ( 今本无‘山’字,蒙文通先生据《全蜀艺文志》引补 ) ,今成都,见杨子云《蜀纪》等书。然蜀山氏女乃在茂。”
又说:“蜀山,昌意娶蜀山氏,益土也。”
[5]鱼凫时代的文明。这由温江集中了鱼凫古城址、鱼凫王墓、鱼凫王妃墓与柏灌王墓遗迹可以得到物证和旁证。
[6]鱼凫古城址发现的人居遗迹,为属南方文化的干栏式建筑和属于古羌族文化的竹骨或木骨泥墙式建筑。
AI画出你的梦——微信小程序画梦器
站长推荐:
首席御医 盗墓笔记重启 中国野史 盗墓笔记南部档案 海盗鬼皮书 接阴人 阴阳诛天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万山极夜 雨村笔记 花夜前行 无声落幕 灯海寻尸 空亡屋 噩梦集 凶宅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