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史:(八十)附录:先秦文献中的上古巡狩制度{下}

宅酷小说首页中国上古史 作者:王威
这里,不妨以春秋时代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楚国发起的申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会盟考察之。

是年夏季,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等各国元首以及宋国的太子子佐和淮夷部落的首领等前往楚国的申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出席多边会议。

鲁、卫、曹、邾四国都没有参加。

曹国和邾国均以国内不安定推辞。

鲁昭公以当时正有祭祀活动推辞。

卫襄公以患病推辞。郑简公先期到达申地。

六月十六日,楚灵王在申地与各国代表团会晤。伍举(春秋名将伍子胥之父)在会晤开始前对楚灵王说:

“卑职听说,列国没有固定的归服对象,只归服于礼。

如今元首刚得到列国归服,对礼要谨慎啊!称霸国际的事业是否能成功,全在这次会晤了。

考察前代,夏启有钧台的盛大宴会(钧台之享[1]),

商汤有景毫的伐桀宣言(景亳之命[2]),

周武王有孟津的讨纣盟誓(孟津之誓[3]),

周成王有岐阳的军事检阅(岐阳之搜[4]),

周康王有酆宫的万国朝觐(酆宫之朝[5]),

周穆王有涂山的多边会议(涂山之会[6]),

齐桓公有召陵的武力炫耀(召陵之师[7]),

晋文公有践土的国际公约(践土之盟[8])。

元首打算从这些国际称霸惯例中选择哪一种?

宋国的向戌和郑国的子产都在这里,他们全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优秀人物,您也可以向他们咨询。”

楚灵王说:“我采用齐桓公的成例。”

楚灵王派人向向戌和子产请教有关举行国际会晤的礼仪,向戌说:

“小国学习礼仪,大国使用礼仪,岂敢不把我所知道的全奉献出来?”

即向楚灵王呈献了公侯爵级国家元首与他国元首会见时的六种礼仪。

子产说:“小国供奉职守,岂敢不克尽职守?”

即向楚灵王呈献了伯、子、男爵级国家元首会见公侯爵级国家元首的六种礼仪。

君子认为,向戌善于保持本国的传统礼仪,子产善于辅佐小国(宋以公爵级立国,郑以伯爵级立国)。

当楚灵王使用新学会的国际礼仪同各国元首会见时,特意让伍举侍从在他身后,以随时纠正失误。

但直到会见仪式结束,伍举没有任何规正。楚灵王问他缘故何在,他回答说:

“国际交往礼仪中,我从未见到过的就是这六种,又怎么能有所纠正呢?”

……

楚灵王在国际会议上表现骄纵。

伍举上前劝谏,说道:

“夏启、商汤、周武、周成、周康、周穆、齐桓、晋文这六王二公主持国际活动的成例,都是用以向列国显示礼仪的,也是列国所以会拥戴他们担任国际领袖的原因所在。

夏桀召集仍地多边会晤,缗国背叛了他;

商纣举办黎丘联合军事演习,东夷背叛了他;

周幽发起嵩山国际会议,戎狄背叛了他,都是在列国面前表现出骄纵的缘故。

现在元首太骄纵了,大概难以取得成功吧!”

楚灵王不听他的劝谏。

子产见到向戌说:“我不担心楚国了。楚国元首外示骄纵,内拒劝谏,过不了十年。”

向戌说:“是啊,骄纵的人维持不到十年。他的罪恶还未广传远播,等罪恶远播后就要被抛弃了。美好的德行也是这样,德行远扬后就要兴盛了。”[9]

从这次会议各国君臣在台前的表演,幕后的种种小动作不断,可以看出,这种会盟,虽然由强而有力的霸主主持,树立声威。

然而,各个诸侯国也借此考察霸主实力之虚实,观望政治风向,以决定在维护本国最高利益的前提,是否继续对霸主保持有限度的“忠诚”。

此次的申地会盟,楚灵王虽然遂了霸主的心愿,可是慕虚名而处实祸。

以至于在不久远的未来,吴国攻打楚国,进占楚国之国都之时,中原列国却各个无视盟约之义务,幸灾乐祸的观望,无一伸出援手。

巡守制度内涵的改变,在于秦王朝大一统之后,大力推行郡县制[10],中国历史自此进入了皇权时代,在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其特征则为帝制主义。

上古分封制,很多事情上,老大要和小弟商量办,等于是联合控股公司。

有了郡县制,老大就可以踢开所有的小弟,老大之下,所有人都是打工仔,没有资格和老大讨价还价了。

也就是说,这个联合控股公司的所有股份也就归老大一人所有了。

当然了,老大一人身兼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忙,肯定是忙了一点,可是再也不用担心诸侯不来“朝”,更不用担心自己开“会”人不齐了。

于是,作为君主对部落、方国以及诸侯封国巡察、征伐的政治军事活动,并成为控扼天下、巩固王权的重要举措的巡守制度。在皇权时代意义不大,纯属摆设。

然而要取消巡守制度也不可得,因为还有很多人,特别是儒家知识分子要靠这个吃饭啊。

怎么办呢?

儒家知识分子根据“天子非展义不巡狩”的思想,对巡守制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并制度化之、礼仪化之。

同时与新发明的“封禅”之说相结合,居然成为后世一大显学。

封禅之封,为“祭天”

封禅之禅,为“祭地”

合而为一,即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这个封禅制度,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之中——

齐桓公既成霸业,在葵丘大会诸侯之后,好大喜功他就想要举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

辅佐他成就霸业的管仲却不支持,劝谏说:

“古代封泰山祭天,禅梁父山祭地的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能记得的不过只有十二家。

这就是古代的无怀氏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伏羲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神农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炎帝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黄帝封泰山祭天,禅亭亭祭地;

颇项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帝喾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尧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舜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禹封泰山祭天,禅会稽山祭地;

汤封泰山祭天,禅云云山祭地;

周成王封泰山祭天,弹社首山祭地。

他们都是承受天命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的。”

桓公大不以为然,说道:

“我北伐山戎,远过孤竹国;西伐大夏,涉渡流沙河,束战马,悬兵车,攀登卑耳山,南伐到了召陵,登熊耳山以望长江汉水。

与各诸侯国兵车之会有三次,乘车之会有六次,做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各国诸侯没有敢违抗我的。

这同古时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有什么不同呢?”

管仲看到不能用道理说服桓公,因而只好举出灵异事件来瞎掰了,说:

“古时举行封禅大典的国家——

盛在祭器里的是郁山上的黍和北里长的禾;

铺在地上作为垫席的是江淮之间特产的三脊茅草。

东海送来比目的鱼,

西海送来比翼的鸟,然后,不召而自至的东西还有十五种之多。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凤凰麒麟不来,象征祥瑞的嘉谷不生,然而蓬篙蔡莠等杂草却很繁茂,鸱枭之类的凶禽恶鸟却不断来临,还想要举行封禅的大典,岂不是不应该么?”

于是,齐桓公只好打消了封禅的念头。[11]

实际上,管子的这些说法完全是在蒙不读书、没文化的老板。

封禅这种事情,上到天子,下到平民,个个都得做,祭天拜土地嘛。有啥稀奇,无非是什么样的级别,搞什么样规格。

齐桓公那时候已经是天下霸主,论起实力,比天下共主周天子只高不低。他要真的固执去封禅,诸侯估计也就是动动嘴皮子,也不能拿他怎么办。

封禅就实际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君主觉得自己政绩不错,拿的出手,自动向天地神灵请功。

他们在祭祀中,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说——天老爷,你最大,我是你的好学生,是你最卖力的打工仔,今天请你给我打个分吧。

所以,后世之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要上泰山封禅。

汉武帝要结束有汉以来70年边患,也要上泰山封禅。

这个封禅,可以说,不论对国际舆论、对国内民众的影响力都很大。今日中国类似之活动,也就是2008年搞的奥运会。

正因为封禅类似2008奥运,属于一个国家的成人礼,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古代人个个都想挤上这列幸运快车。

以《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老爸司马谈而论,当司马谈因故没能随从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抱憾终生,直到临终前,还紧紧的握住儿子的手不放,泫然泪下,说道:

“现在圣明的天子(汉武帝)继承千年以来光辉的文化传统,举行封禅泰山的国家大典,我却不能从行,是命运的安排啊。我命苦,我命薄啊。”[12]

司马谈由于没能亲历封禅大典,其痛心疾首、无限悔恨之状,和今天那些2008年没能亲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的人没两样。

对于封禅之功用,总结的最好的,算是汉人刘向,他说——

中国之改朝换代,有了新的主人了。在英明君主的治理下,实现了太平盛世。有了这样的功绩,君主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祭天,来到泰山脚下(梁父)祭地。

同时昭告天下,他之所以成为人王,乃是出自天命,是老天爷安排了他来人世间治理苍生。

现在举行封禅大典的目的,是要把人间已经是太平盛世这个好消息,告诉老天爷,回报和酬谢天地诸位神灵对人间新人王的帮助。[13]

一谈起巡守、封禅,又浪费了大家很多时间。

当然了,生命太长了,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不然大家那会来看我的书呢?

之所以和大家扯了这么多,乃在于我计划写的这套书,分四部。

《族天下》讲的是自黄帝立国一直到大禹治水这段时间的历史。

《王天下》将的是夏启开“家天下”之传统,至商王朝灭亡这段时间的历史。

《周天子》讲的是西周王朝兴起、中衰、至镐京陷落这段时间的历史。

《霸春秋》讲的是东周继立,至三家分晋这段时间的历史。

前前后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千头万绪,要说清楚,是很浩大的工程,特别是其中政治制度之创设、承继、沿袭、改良,分开了讲,大家更头晕,因此先在这里做个小总结,以后可以省事哈。



[1]夏启灭了有扈氏后,下令各地诸侯、方伯前来钧台(在今河南禹县南)相会。

启本来的个人威望就不小,加上各地诸侯、方伯感戴禹的功德,又看到有扈氏的悲惨下场,都一致拥护新建的夏王朝。大家根据各地所出的特产,备办了朝贡物品,到钧台来朝见。

    启为了显示天子的威仪和夏王朝的富有,一改禹生前节俭朴实的作风,特设“享礼”招待大家。

所谓“享礼”就是在接受诸侯、方伯们的朝见和进献的礼物时举行祭祀,然后设酒食大宴君臣。

这次盛会有三百位诸侯参加,启在每位诸侯席前摆了五个筐、五个高脚盆和五个大铜鼎,里面盛满了美味佳肴。宴席上使用的都是青铜酒甄、玉雕盏、角制觞,琢有龙纹的勺等贵重酒器。大典进行过程中,乐队还奏起《九辩》,诸侯和唱《九歌》,夏民随曲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2]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鸣条一役中摧毁了夏王朝的主力,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其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商建立了起来。

[3]约前1070年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积极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约前1068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认为灭商条件尚未成熟,退师而归。武王的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在这里,周武王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

[4]指的是周成王在岐山南面主持的一次诸侯大会。当时周王朝统一天下未久,周成王此举,显然在于检阅各诸侯国的忠诚度。并警告那些“反周复商”的政治势力

[5]周康王,姓名姬钊,中国西周第三代国王,谥号康王,周成王之子。

成王和康王统治时期,天下安宁,四十馀年不用刑罚,后世称为成康之治。

周康王主持的“酆宫之朝”,规模不详,会盟地址据考证在今陕西省户县东五里。

[6]上古时代的涂山之会有两次。

第一次由夏禹主持,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前来参加这次大会的诸侯,据说大约有一万(“执玉帛者万国”)。

第二次则是由周穆王主持,周穆王(又作周缪王),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他一生喜好游历,热衷巡守,武功赫赫,所以召开一次叫板大禹的“涂山之会”倒是很在情理之中。

伍举这里提到涂山之会是周穆王主持的。

[7]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齐桓公带领鲁、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诸侯伐蔡,蔡国臣民反叛。又讨伐楚国,楚成王起兵迎战,问:“为什么来到我国?”。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对我国先君太公说:‘你要讨伐诸侯,辅助周室。’给我们先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的土地。楚国没有进贡包茅,使周王祭祀时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周昭王南征没有回来。是因为这些来责问。”楚王说:“没有进贡,实有此事,这是寡人的过错。昭王南征没有回来,你问汉水去吧。”齐军打到陉。夏,楚王派屈完带兵抵御,齐军退回召陵。屈完对桓公说:“你讲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么楚用方城山作为城墙,长江汉水作为护城河,跟你们拼了.”于是齐国和屈完盟誓退兵。

这就是伍举口中的召陵之师,正是因为吃了这次大亏,楚国这个“蛮夷之邦”才依样画葫芦,学起了中原礼仪,大搞会盟。

[8]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之后,晋文公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中原列国应当:“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晋文公自此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

[9]夏,诸侯如楚,鲁,卫,曹,邾,不会,曹邾辞以难,公辞以时祭,卫侯辞以疾,郑伯先待于申,六月丙午,楚子合诸侯于申,椒举言于楚子曰,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郑公孙侨,在诸侯之良也,君其选焉,王曰,吾用齐桓,王使问礼于左师与子产,左师曰,小国习之,大国用之,敢不荐闻,献公合诸侯之礼六,子产曰,小国共职,敢不荐守,献伯子男会公之礼六,君子谓合左师善守先代,子产善相小国,王使椒举侍于后以规过,卒事不规,王问其故,对曰,礼吾未见者有六焉,又何以规,宋大子佐后至,王田于武城,久而弗见,椒举请辞焉,王使往曰,属有宗祧之事于武城,寡君将堕币焉,敢谢后见,徐子吴出也,以为贰焉,故执诸申,楚子示诸侯侈,椒举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诸侯,汏也,诸侯所由弃命也,今君以汏,无乃不济乎,王弗听,子产见左师曰,吾不患楚矣,汏而愎谏,不过十年,左师曰,然,不十年侈,其恶不远,远恶而后弃,善亦如之,德远而后兴。——《左传·昭公四年》

[10]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经过朝廷上的两次辩论,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四十余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帝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管子·封禅五十》

[12]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13]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



AI画出你的梦——微信小程序画梦器

站长推荐:
    首席御医
    盗墓笔记重启
    中国野史
    盗墓笔记南部档案
    海盗鬼皮书
    接阴人
    阴阳诛天阵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万山极夜
    雨村笔记
    花夜前行 无声落幕
     灯海寻尸
    空亡屋
    噩梦集
    凶宅笔记